黑料正能量官网永久地址:黑户网-花300亿造车,小米站上9000亿港元高点
![](https://zkres1.myzaker.com/202501/6777bd7b8e9f0914c352cbba_1024.jpg)
「核心提示」
小米汽车首台 SUV 标准版的售价,能打到 20 万元以下吗?
作者 | 朱晓宇
编辑 | 邢昀
2024 年的最后一天,雷军在小米汽车工厂进行了一场超过 4 小时跨年直播,不仅作了年终总结,还官宣了 2025 年将交付 30 万辆的销量目标。
过去一年中,小米汽车全年交付冲刺目标两度改写,从最开始的 10 万辆变至 12 万辆,之后再次增加至 13 万辆。累计下来,小米汽车全年交付超过 13.5 万辆。
小米汽车成为行业鲢鱼,不仅搅动新势力的竞争格局,也给小米集团打开了新局面。1 月 3 日,小米集团盘中一度涨至 36.25 港元 / 股,股价创新高,市值已经来到 9000 亿港元的高点。
2025 年年中,小米汽车首台 SUV 也将亮相。不过,关于小米汽车 YU7 的信息,雷军在直播中鲜少提及,吊足了大众的胃口。
据《豹变》独家了解到,小米汽车 YU7 有且仅有一款纯电车型,没有增程车型,对标特斯拉 Model Y,标准版的售价或将在 20 万元以下,选配车型或将在 20 万元至 30 万元之间,价格跨度很大,也延续了小米汽车 SU7 以往的定价风格。
2024 年小米汽车 SU7 无疑是车圈最大黑马,进度条来到竞争更加激烈的 2025 年,小米还能持续带来更多冲击吗?
![](https://zkres1.myzaker.com/202410/67220983b15ec060853ddc13_1024.jpg)
首款纯电 SUV 怎么定价?
凭借一款车型,小米汽车就实现了 2 万辆的月销量,这个出色的成绩单,给小米汽车带来很大的底气。
2024 年最后一天,雷军在直播中定下了 2025 年冲击 30 万辆交付目标。也就是说,30 万辆的交付目标,将由小米 SU7 和小米 YU7 两款量产车来共同承担。
小米 YU7 暂定在 2025 年 6、7 月上市,实际完整的交付周期可能只有 5 个月左右。而 2024 年,小米 SU7 实现 9 个月交付 13.5 万辆的成绩,由此来看,小米 SU7 在新的一年里仍将是冲销量的主力。
对于量产交付才一年多的小米汽车来说,30 万交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雷军也在直播中表示," 很多车企可能干了十几年销量都没有超过 30 万辆。哪怕今天干得最出色的车厂比亚迪,也是用了 10 年时间才过 30 万辆。"
理想汽车是在 2023 年实现年销量超 30 万辆。从 2024 年新势力销量榜来看,实现这个目标也就能成功晋级 2024 前三强的位置。
不过市场已经将更多目光投注到小米新车身上。工信部披露的信息显示,小米汽车 YU7 备案的产品型号为 XMA6500LBEVA1,采用纯电动力系统,其车身尺寸的长宽高分别为 4999*1996*1600mm,轴距达 3000mm,生产地为小米汽车工厂。
据《豹变》了解,小米 YU7 的车型主要分为标准版和高阶版。标准版车型配备的是磷酸铁锂电池,暂定的电池供应商为弗迪;而高阶版的车型配备的是三元锂电池,电池和电芯供应商均为宁德时代。
按照行业规律,在同平台开发,SUV 的成本会比轿车高出 2 万至 3 万元,即便如此,小米 YU7 的市场定价也有可能比小米 SU7 低。
据接近小米汽车的内部人士透露,为了冲量,小米 YU7 的标准版可能会在 20 万元以下,高阶版汽车的定价也会控制在 27 万元以内,2025 年也会根据销量情况,决定是否推出小米 SU7 的改款车型。
从此前小米 SU7 的定价路径来看,一直到最后这都是市场关注的热点,也是品牌与用户互动的有效抓手。
为了让小米汽车更具有成本优势,2024 上半年,小米等与宁德时代合资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,其中宁德时代持股 51%,北汽海蓝芯持股 39%,京能科技和小米汽车各自持股 5%。
不同的车型,搭配的智驾方案也有所不同。
据《豹变》了解,小米 YU7 的智驾方案包含激光雷达和纯视觉两套技术方案,小米 YU7 标准版不配备激光雷达,全车搭配约 11 个摄像头。高阶版则在配备摄像头的基础上,还装车了激光雷达。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是普通版还是高阶版本,小米 YU7 搭配的摄像头数量可以称得上是行业装车上量的极限。
一位芯片供应商对《豹变》表示,小米汽车对车载芯片的要求非常高。
可以看得出,入局较晚的小米汽车,仍然希望通过较高的硬件水准,弥补数据方面的不足。
![](https://zkres1.myzaker.com/202410/67220983b15ec060853ddc14_1024.jpg)
智驾野心,迎来关键一年
智驾能力是当前车企们获取用户青睐的重要砝码,它不仅考验着车企的技术能力,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商业成本。
2025 年小米汽车的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门的研发重点,将实现 " 端到端大模型 + 纯视觉方案 " 的技术路线落地,通过减少激光雷达的数量,提高视觉的占比,提升小米技术路线的同时,减少造车的成本。
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是小米汽车在 2024 年年中新成立的部门,由原有的 " 感知 " 和 " 规控 " 两个二级部门重组合并而成,负责开发含激光雷达和不含激光雷达两套技术方案。
关于高阶智驾的解决方案,过去国内更主流的路径是通过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摄像头等硬件感知路况,基于大量的规则代码来解决问题,不过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更青睐纯视觉方案,即通过高清摄像头感知路况,以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人类开车。
市场对激光雷达的态度也不一样。作为纯视觉方案的支持者,马斯克就批评过激光雷达,认为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中 " 错误的解决方案 ",他认为在复杂的道路驾驶环境中,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和眼睛的视觉系统,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。
一位给整车厂提供算法方案的技术人员对《豹变》表示,配备激光雷达的车,在整个智驾的过程会更顺滑,尤其在一些极端场景下,如灯光灰暗,由暗至亮的隧道以及雷雨天气下,即便是上了端到端大模型,仅有纯视觉方案的摄像头会存在识别障碍的概率问题,而配备了激光雷达,可以极大避免这个问题。
目前,在国内小鹏已经放弃激光雷达,转而采用纯视觉方案。
小米汽车现阶段为了安全冗余仍会保留激光雷达。12 月 31 日,小米汽车官宣 " 车位到车位 " 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先锋版已开始推送,支持车辆自动驶出车位、到达目的地自动开启寻位泊车等功能。
是否配备激光雷达,也将对整车厂的成本产生影响。小米汽车也在努力落地端到端大模型 + 纯视觉方案,目标是进入自动驾驶的第一梯队。
取消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方案的技术路线,需要大模型做支撑,以及不同场景下大量的实际道路数据采集和高效的后端数据训练,这一直是起步晚的整车厂的短板。
此前广州车展上,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总经理叶航军也谈到 2025 年智驾团队将专注两件事:一是 2025 年初,将以最快的速度把车位到车位做到全量量产交付。第二个目标是积累有效的数据,用一年时间,在数据方面实现比较大的突破,尽可能发挥端到端的性能。最终实现智能驾驶从 " 能用 " 变成 " 好用 "。
在直播中,对于外界传言小米汽车投入 100 亿就造出了小米 SU7,雷军也进行了辟谣," 这真的是个误解,我们在汽车研发花了 130 多亿。我们有工厂建设、一万多人的工资费用,我们到现在大概花了 300 个亿。"
花费了 300 多亿元的小米造车业务,也给小米集团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回报,如今小米集团的市值已经冲到了 9000 亿港元的高点。